北京市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
 
 行业动向
 
行业动向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动向    
行业动向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三批名刊工程座谈会上的讲话

日期:2010/4/26 8:50:24                                                        浏览次数:6081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第三批名刊工程座谈会,回顾和总结名刊工程建设的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讨论和确定第三批名刊工程各校的建设方案,研究和交流今后工作的思路和举措,进一步推动名刊工程建设。
 
  名刊工程是教育部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加强社科学术期刊建设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名刊工程建设之初,教育部明确提出,要通过5年的投入和建设,培育出一批在全国社科期刊界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名刊,推出一批能够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优秀社科研究成果,造就一批富于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学者;通过名刊的示范作用,促进和带动高校社科期刊整体水平的提高。应该说,名刊工程从建设之初开始,就肩负着光荣使命和艰巨的任务。时至今日,名刊工程建设已有六年。六年来,入选期刊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建设目标,立足本校实际,努力提高办刊质量、破解难题,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
 
  1.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在政治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入选期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坚定地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通过发表大量学术研究成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办刊方式更加开放。高校学报最初的定义是以发表本校学术研究成果为主的综合性理论刊物,这种定位可以依托本校学科优势,与本校师生的教学科研联系紧密,但同时也存在着来稿范围相对狭窄、办刊模式比较封闭等问题。建设名刊以来,许多刊物逐步突破学校之间的壁垒和封闭状态,采取多种措施开门办刊,不仅打破了高校学报的封闭状态,也带来了办刊理念和办刊机制的改革。高校学报的编辑们开始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度选择作者、选择稿件,许多进入名刊的学报改变过去坐等来稿的惯例,积极主动地开展策划活动,主动约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撰稿,期刊编辑的能力和水平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黑龙江大学《求是学刊》,围绕文化哲学研究,广泛吸纳海内外名家来稿,外稿率高达90%以上,为国内外学术对话与交流搭建了平台。再如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推出《当代西方研究》栏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求是学刊》和《厦门大学学报》联合推出“现代性研究”栏目;南京大学、香港大学联合推出《思想史研究》等,通过集中国内优质稿源,使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大大提高。
 
  3.刊物特色日益突出。高校学报的突出特点是综合性。从期刊专业化发展的趋势看,这是一个弱项,但作为综合性刊物的学报,各学科领域的成果都应有所反映,很难将综合性学术期刊立即变成专业性学术期刊。(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基于这一情况,许多刊物在综合性的基础上进行了特色化的有益探索,变弱项为强项。清华大学学报以“文史哲”和“国情研究”为重点栏目,在短时间内就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根据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特点,突出问题意识,打破按学科设置栏目的传统方式,从问题出发,以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集中各学科力量联合攻关。如该学报的“三农”问题研究,以本校中国农村问题研究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广泛吸纳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研究力量,对我国“三农”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许多研究成果被农业部、民政部等部委所采纳。
 
  4.刊物质量和影响力明显增强。从近年来多家机构公布的数据指标看,第一批进入名刊工程的大多数学报都居于国内社科综合性期刊的前列,第二批进入名刊的学报排名也较为靠前。根据2010年1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所发布的数据资料,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的国内被引指数最高的13家学术期刊中,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南开学报、南京大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共9家学报榜上有名,其中7家为第一、二批入选期刊,清华大学学报为第三批,中山大学学报为第三批待入选学报。根据南京大学CSSCI的统计数据,2009年进入全国538种综合性期刊前20名刊物中,有9种名刊工程期刊。诚然,对这些数据指标不能绝对化,但大体上反映出入选名刊工程建设期刊的质量和水平状况。
 
  学术期刊的办刊目的是促进学术交流和为社会服务,包括资政育人、对政府决策和社会舆论产生影响。北京大学学报连续6年举办北京论坛,以文明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主题,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入选名刊以来,每年均在当年第一期发表有关传媒业发展的重头文章,在政府主管部门产生了较大影响,被广电总局党组确定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又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根据形势发展及时设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栏目,吸引了一大批知名专家和学者为该栏目撰稿,许多论文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或被其他文摘类刊物转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5.“走出去”战略取得一定成效。“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中央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目标之一,多家学报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他们把国际化作为期刊的发展战略之一,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不断开拓海外读者市场,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和学术研究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办刊方式上积极向国际标准靠拢,加入国际学术界、期刊界知名的数据库,通过论文作者国际化、编委成员国际化、引证作者国际化、传播范围国际化等措施,不断缩小中国学术期刊与国际学术期刊的差异,为中国文化顺利地“走出去”积累了成功经验。如山东大学《文史哲》2008年海外订户已达545家,是国内学报界在海外发行量最大的学术期刊。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创办了英文版学报,对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6.刊物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几年来,入选期刊紧紧围绕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立足本校的实际,致力于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以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和社会效益,提高了刊物在学校全局中的地位。同时,许多未能进入名刊建设的高校学术期刊,也以名刊为榜样,在刊物建设方面狠下功夫,充分发挥本校科研优势,着力体现各自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使高校学术期刊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创一流的喜人景象。
 
  以上成绩表明,6年来名刊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发展势头良好,正在向预期的目标稳步推进。回顾6年来的建设历程,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概括说来,有如下四个方面:
 
  1.学校重视是名刊工程建设的基础。名刊工程是教育部重点支持、为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和加强高校学术期刊建设而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名刊工程自2004年启动以来,名刊所在高校重视学术期刊的建设,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刊条件,完善保障机制,为期刊解决实际问题,为创建高质量名刊做了大量工作,为学术期刊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如中国人民大学启动了重点学术期刊质量提升计划,每年投入100万元,重点培育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人大学报被列为重点支持刊物。北京大学决定每年给北大学报20万元经费支持,并列入学校预算。一些入选名刊工程的高校还进一步改善编辑人员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改革创新是名刊工程建设的动力。入选期刊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理念,在办刊模式、制度建设、内部管理、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通过不断探索、反复试验,取得了积极进展,刊物面貌焕然一新,为高校社科期刊改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如办刊机制改革,许多入选期刊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栏目主持人,围绕某一主题组织高水平的稿件,为刊物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有力地促进了期刊特色的形成。
 
  3.队伍建设是名刊工程建设的关键。名刊建设,关键在人。主编是一个学术期刊的灵魂人物,主编的学术水平和学术眼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刊物的水平和质量。多家入选期刊的主编,都是国内知名学者;许多入选期刊通过引进优秀编辑人才、鼓励编辑人员学习深造和参加重大学术活动,不断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特别是入选期刊高度重视编辑队伍职业道德建设,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杜绝关系稿、人情稿,有效地净化了学术环境。经检查,入选名刊工程的26家学报均未收取过版面费,也没有任何违规行为,为全国高校学术期刊作出了表率。
 
  4.学术质量和社会效益是名刊工程建设的最高追求。学术期刊的本质属性是学术性,要通过精选作者、精选稿件,不断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术期刊的社会功能。因此,在名刊工程建设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学术质量和社会效益这两大关键,把提高学术质量和提高影响力结合起来,为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这些做法和经验是6年来名刊工程建设者们共同努力、艰辛探索的实践结晶,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十分珍惜并在今后的办刊实践中推广和运用。
 
  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对高校社科期刊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央的有关重大战略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对名刊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数字化出版对高校社科期刊建设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近几年来,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和重大进展:市场主体逐步形成,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在组建若干地方出版集团之后,中央正在推动组建几个双百亿的大型出版集团。出版业的集团化发展,既是繁荣发展图书出版业的重大举措,也会在客观上对期刊界带来巨大影响。我们看到,有些以图书为主的集团正在借鉴发达国家出版集团的经验,尝试进军期刊领域,以实现期刊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实现书刊互动式发展。这一动向无疑会对高校社科期刊形成有力的竞争。与此同时,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出版业日益广泛运用,要求期刊业创新发展思路,积极利用新兴传播技术,开创全新的业态和发展模式,对此,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
 
  面对高校社科期刊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我们的名刊首先要带头积极行动起来,深入思考、积极实践、努力探索符合中央精神和高校实际的高校学术期刊进一步改革发展之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和将于今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要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坚持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办刊宗旨,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不断推动高校社科期刊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努力开创高校学术期刊出版的新局面。在这里,我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要清醒地认识形势,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高校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的深化对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同时要看到,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文化渗透的政治图谋没有改变。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研究成果的载体,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要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学术期刊的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不动摇。要把学术期刊办成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阵地,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的方针,妥善处理思想理论领域的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术思潮,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要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正确处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政治问题,在事关方向、原则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问题上,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切实负起政治责任。
 
  第二,要准确地把握高校社科期刊的定位,努力实现办刊宗旨。高校学术期刊的根本宗旨是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服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不断繁荣和发展,要求高校社科学术期刊进一步发挥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加强学术成果交流、满足广大读者需求等作用。准确把握高校社科期刊的定位是办好期刊的前提。在我国社科期刊大系统中,高校社科期刊具有特殊性,承担着特定的任务。一些期刊存在的某些问题,如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等,是急需改变的;有些问题如综合性与专业性、分散化与集中化、学术化与市场化的关系等,需要认真研究、把握规律,从实际出发,逐步加以解决。我们要特别注意把握学术期刊发展的规律,特别是高校社科期刊的特有规律,坚持办刊宗旨,实现刊物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强化质量意识,着力提高办刊水平。学术质量和水平是学术期刊的生命。经过几年的建设,入选期刊在学术质量和水平上有了很大提升,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期刊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术发展、国际竞争和广大读者的需要。为此,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办刊理念,紧紧抓住质量问题不放松,以学术质量、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来衡量学术期刊发展的成效和工作成绩。要从高校社科期刊的实际出发,立足本校科研优势,通过栏目的设置来突出刊物的特色和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要扩大高校学术期刊的对外开放、提高高校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水平、引进国外稿源,积极鼓励外文版学术期刊向国外发行。要重视期刊质量的检测与评估,高度重视期刊的编校质量,精益求精地办好学术期刊。
 
  第四,要主动地适应文化体制改革和出版业转型的客观要求,积极进行期刊数字化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对期刊业提出了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要求,但是高校社科期刊如何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比如,要改变目前存在的“全、散、小、弱”现状,实现“强强联合”,就受到高校期刊一般不具备法人资格的限制,这就要求我们尊重高校学术期刊的特殊性,在不涉及法人资格变化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方式开展刊物之间的合作。此外,期刊数字化与图书数字化相比,更受到内容资源、资金缺乏特别是缺少合适的盈利模式等制约,那么,高校学报在数字化大潮面前是无所作为还是大有可为,事实已经给予了回答。我们高兴地看到,有些高校学报已经起步且取得了初步成果,不少高校期刊都在尝试推出自己刊物的网络版。浙江大学学报为了给广大学者创造更便捷的文献查阅条件,从2010年第一期开通手机版,推出了学术期刊移动阅读版与印刷版、电子版同步出版的全新传播模式,在业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五,要切实地加强对学术期刊的领导和管理。高校期刊主办单位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名刊建设解决实际问题。要大力加强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建设,努力改进编辑部管理制度,健全编辑考核评价机制。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重视期刊编辑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目前有一些期刊违规收取版面费,人情稿、关系稿也时有出现,个别期刊还发了一些有错误观点的文章,严重影响了高校学术期刊的良好形象,阻碍了期刊质量水平的提升。对此,我们决不能姑息迁就、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对于一些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要规范办刊行为,从严治刊,加大对乱收版面费等违规行为的管理力度,切实做到管理及时、措施有力、治理到位。要把净化学术环境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实行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度,建立公正的审稿和用稿制度,坚决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
 
  要创造一个争创先进的良好氛围。一般说来,入选期刊都是处于领先位置的刊物,但各家刊物的发展状况是不平衡的,这是一个正常现象,但作为名刊,就应当有争创一流的志向和决心,并切实担当起责任,不能随波逐流。首先,刊物要认真地审视自己在高校期刊界乃至全国同类期刊中所处位置,既看原有基础,也看质量和水平提升的幅度,是进步明显还是进展缓慢抑或原地踏步?对于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要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其次,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对刊物的管理,组织有关专家深入研究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着手建立激励和评价机制:一方面,引导刊物争创先进,继续加大对一流学术期刊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名刊工程不搞终身制,要有进有出。对于那些对名刊建设不重视,不投入,工作不力、刊物质量进步缓慢甚至止步不前的期刊,要给予必要的警示直至退出,以促进高校学术期刊的有序竞争、健康发展。
 
  第六,要加强对名刊建设经验的总结和宣传。名刊植根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沃土,它的做法和经验对高校社科期刊的发展很有借鉴意义。要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名刊建设的经验,加以宣传推广。要充分发挥高校文科学报学会的作用,继续举办名刊工程主编论坛,深入总结名刊工程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认真分析影响和制约高水平刊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交流和研讨把名刊建设引向深入的思路和措施,更好地发挥名刊工程建设对全国高校学术期刊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高校学术期刊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最后,希望高校社科期刊战线的同志们牢记肩负的使命和光荣职责,解放思想、求实创新,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为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提高高校社科期刊整体水平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0年4月7日)
版权所有:北京市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 设计制作:无忧网络